找到相关内容337篇,用时5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火中金莲非等闲——浅谈在家居士修行的要点

    念瞋心起,百万障门开”。关于修行忍辱,佛法中主要有两种方法:一是修观。观一切法,无实体可得。别人对我们不好的行为也是的,了不可得。二是修慈悲观,对于冒犯自己的人,要生起大悲心,悲悯他的愚痴,...忏悔仪式,如梁皇忏、大悲忏、三昧水忏等。通过礼拜诸佛,供养三宝来忏悔业障罪根,清净身心。理忏则是通过观诸法性,无实自可得,了悟罪性也是的道理,从而达到净心止恶,所谓“罪从心起将心忏,...

    延德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323581200.html
  • 境遇中把握“第一念”:修持用功的有力着手处

    有色眼镜取相分别、衡量世间、执着人我、烦恼无边!世间人就更无须说了,对境无心又何从谈起?   诸法本是缘起之法、总一相。善也好、恶也好,、随处灭尽。金刚经上更说:一切有为法、如梦幻泡影、如... 所谓理不废事,“悟从理”而“修从事”,修持就应该从眼前境遇中一点一滴的事相上入手,一味空谈于理则很难在境界上有所提高。虽然对于已具备一定程度的学人行者,了达于万法的缘起性而能于诸世法中不起执着、...

    传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55181846.html
  • 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——选读《维摩诘经》顿释病虑

    亲切的情态;因为问疾之举,完全属于因缘生法,而因缘所生法,怎有能问与所问呢?因此,只得以来宾姿态表示缄默勿言,静待病主先行发言为上策。因真如法中诸如起心动念,与真理相乖违;而维摩诘也知文殊领会...   解说:经文首用“虽然”二字,知文殊接受了佛陀的使命,也反映出唯有他才能与净名(维摩诘)酬答;但文殊却在法会上向大众表示自谦自己德薄!并诚挚地说道:“承佛旨,诣彼问疾”的话,这种无所畏惧的精神...

    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75285079.html
  • 学《心经》用《心经》

    佛法的“”义。佛教的“”叫做“一切诸法形象宛然,”。说这瓶水就是“”的,这个不好理解。从“不”的意义来讲,假使说这瓶水“不”的话,那么它就是固定不变的东西,我们就没可能来饮用它。喝掉...这三个含义,没有先后,是同时的。所以五蕴皆空的,不是说这个事情没有产生以前是,也不是产生销往以后是,而是正在进行中。   只有这个事情,你在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,才真正有...

    净慧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230686339.html
  • 恭迎普贤菩萨圣诞:十二世纪普贤菩萨乘象图

    。(2)回因向果:将自己日夜所念的佛号和每日课诵。为众生回向往生极乐净土。(3)回事向理:从理论上认识,所作的一切功德,因缘所生法。缘生无性,。佛说功德,非功德,是名功德。...句一字入耳,皆转入心中而成妙法,现在释迦已灭,弥勒未生,我们应请大法师代佛说法,请转法轮。法师转大法轮,能使人去恶向善,转凡成圣。说明请转法轮,有不可思议的功德。   (7)请佛住世:释迦灭后,...

    普贤菩萨乘象图|普贤菩萨|佛教文化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14/03/171059325541.html
  • 《维摩经》与禅宗思想

    法门。”一切有形的物质,皆是由因缘幻现,,并不是要灭色而后。《弟子品》亦谓:“诸法究竟无所有,是义。”世间万象,,毕竟一无所有,这才是的真义。《维摩经》不二法门,绝非仅止于《入不二...  《维摩经》《维摩经》,又称《维摩诘所说经》、《维摩诘经》、《净名经》、《不可思议解脱经》,凡3卷14品,后秦鸠摩罗什译,收于大正藏第14册,本书所论主要依据此本。  主旨在于宣传大乘般若观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90538935.html
  • 析僧肇《不真空论》的性

    ,就可以达到“万物之自虚”的妙趣,体认“”,也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。也就是说,如果从本质上把握了这种性思想,就可以很容易地把佛教大乘思想的出世与入世不二圆融起来。他的性说的最终落脚点,也就...通哉?”他认为,要真正掌握假有性的思想,须以般若玄鉴,体认到“”,才符合他的性义。  名实之辨,原本是玄学争论的话题,僧肇借用此话题来论证非有非无的性思想,可谓是援玄入佛的重要表现。僧肇...

    欧阳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1447637.html
  • 略论东晋的般若学

    此宗是用分解、分析的方法论证万物不实,还没有认识到事物,没有把握到般若义的精髓。  汤用彤先生将以上的六家七宗进行了总结,将它们分为三派:  “第一为本无,释本体之空无,第二为既色、识含、...,不必要经过分析事物的因缘和合,才认识到它的本性是。因此,尽管色宗在六家七宗中比较接近般若学的本意,但仍然与正统般若学的毕竟空有一定的距离。 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,僧肇尽管批评了本无...

    廖乐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2550616.html
  • 略论五台山文化及其核心

    密多名,不见行、不见不行。何以故?舍利子,菩萨自性,菩萨名。”这就是说,以般若这种智慧认识事物时,既否定了事物的实在性,又否定了事物的假名,因为前者是·,后者是虚幻不实的假名。这种“无分别...般若类经典中,它就成了“性”,通常说的“一切皆”之。从客观上说,是事物本身就是的,不是小乘的析。其二,这个不是“空无所有”之,也不是“断灭”,更不是道家说的“无”,...

    崔正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55960581.html
  • 天台智者的果位论(一)

    ]之理,同断见惑八十八使尽。此位相当于初果须陀洹。 5.三乘所共有的第五位是薄地。三乘人体解爱欲之如幻化,为真谛,并同断欲界六品思惑。因其只剩三品思惑未断,欲界烦恼薄,故称薄地。此位相当于二果斯陀含。6.三乘所共有的第六位是离欲地。三乘人体解爱欲有如幻化,为真谛,并同断欲界贪、嗔、身见、戒取、疑之五下分结尽(断尽欲界之九品思惑烦恼)。此位相当于三果阿那含。7.三乘所共有的第七位是...

    沈海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11743452.html